歷史長河漫漫,求學之路漫漫,出國留學,回報祖國的留學生數不勝數🐀,他們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國家的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發展而奮鬥🙇🏼。
(左:陳寅恪;右:季羨林)
清華三巨頭之一,國學大師♌️,通八種語言。與以上兩位革命家不同🍧,1910年,學霸級人物陳寅恪自費到柏林洪堡大學留學專註於學術,一戰爆發後回國。1921年得到資助的他又來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陳家兩代素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風氣之先采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贊賞🐱。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並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復旦公學。宣統二年(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回國。
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曾任北大校長🧑🏿🎓,1907年5月,在駐德公使的幫助下,來到德國,進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和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等。這在德國學習的4年🤱🏻,使他真正學貫中西👼🏿。蔡元培對近代與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製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三、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他不僅為中國近現代資產階級大學教育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其中許多真知灼見,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註重發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的專家實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林語堂
著名學者、作家(《京華煙雲》等)。1919年入哈佛大學🤮,後因經濟問題轉學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林語堂(1895年-1976年),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發明家。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並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臺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
季羨林
北大著名教授☪️,語言學大師季羨林。在德國的經歷估計是記載最為詳盡的。大師本人寫過一本《留德十年》,對自己自1935年到1946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經歷有詳細的記載,是朱老總的校友。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系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李國豪
李國豪,著名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193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土木系🤱🏽,1938年至1945年在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專攻橋梁工程和結構力學🧑,1940年和1942年先後獲工學博士和特許教博士學位🫱🏿。南京長江大橋💪🏼、上海南浦與楊浦大橋等工程顧問主任🙎🏻♀️。著有《戰火紛飛中的留德生活》👯♀️。
王淦昌
王淦昌,核物理學家🕦,863計劃發起者👇🏻,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參與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被政府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著名的女核物理學家L 邁特納(Meitner)🕚。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王淦昌領導並參加了有關宇宙線的研究。他與肖健共同領導籌建位於雲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處的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在他們領導下,在高山實驗室安裝了自行設計建造的磁雲霧室✍️。實驗室於1954年建成,開始觀察宇宙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個奇異粒子事例👩🏿🌾,研究了奇異粒子性質,使我國在宇宙線方面的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1964年,王淦昌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
1985年,王淦昌把研究方向轉向氟化氪激光聚變研究👩🏿🍳,把原有的強流電子加速器改建成泵浦準分子激光的氟化氪激光器。經過不斷改進,到1996年初,激光器輸出能量達到了276焦耳🤰🏼,使中國準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成為繼美、英✝️🕵🏻♀️、日本、前蘇聯之後具有百焦耳級氟化氪激光器的國家,並使原子能院成為我國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技術以及氟化氪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
王淦昌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𓀂、第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幹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此外🥢,王淦昌非常關心中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事業的發展。1986年3月,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聯合向中央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建議發展對國家未來經濟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力求縮小中國與先進國家間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優勢的高技術領域創新,解決國民經濟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由此催生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為中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勝利的時刻:左-喬冠華)
中國著名外交家🥾,新聞工作者🧑🏻🦰。1971年11月,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臺灣代表被逐出)。1935年🛀🏼,喬冠華赴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一年多後🫵🏻,即在23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德國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繼續攻讀哲學,並參加革命活動🤦🏻♀️,由於他的進步活動為日本反動派所不容🦵🏽,不久被驅逐出境👨。1935年喬冠華又赴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一年多後,即在23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德國哲學博士學位。喬冠華在德國留學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風雲變幻♑️,局勢日趨緊張💂🏻,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激烈,瘋狂擴軍備戰🥏,軍事問題一時成為國際問題的焦點。喬在德遇到國民十九路軍的朋友趙一肩,兩人對國際局勢看法一致😶🌫️,誌同道合,他們“不務正業”,在歐洲利用課外的一切時間鉆研軍事科學,特別研讀了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三卷本《戰爭論》。
除鉆研《戰爭論》外🗳,這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在德國留學期間又自開新課,他廣泛研討了歐洲的戰爭史和軍事地理等方面的書籍,並且對著歐洲和世界地圖,反復思考的局勢,這為他日後寫出大量如同身臨其境又不同凡響的國際評論文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